为什么说古代壁画修复任重而道远?

主讲人 张晖

张晖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副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研究工作,包括古代壁画、石质文物、土遗址和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
最后更新 2021-12-20
浏览 12
最后更新 2021-12-20
浏览 12
意见反馈
主讲人 张晖
浙江大学

    刚才讲的这些壁画,针对不同的壁画的病害修复的这样一些工艺、材料,还有它们的过程,大家可能会感受到好像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敦煌的人告诉我,他们现在修复一个洞窟要花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非常长,而且他们的修复师要不停地这样往复的劳动,要十年时间才能修好一个洞窟。敦煌有多少个洞窟?400多个洞窟!所以整个敦煌壁画保护和修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而且,以前修复的洞窟可能现在还会出现问题。比方说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这些年修复过一个洞窟,前几年发了大水之后这个洞窟里面的壁画又出现新的问题了,又要来进行修复,所以耗时非常长。而且以前做过这些修复,用了这些材料,甚至用了这些方法和工艺可能都是有问题的。这些材料说不好过个几年之后就会老化掉。我们前面讲得很多的修复材料用的是有机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它是会老化的,它可能会失效。这些没有效果之后我们又要重新来做一遍修复。而且它怎么会失效,怎么会老化,这个东西现在还说不清楚。所以说保护和修复这些壁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国家目前对这个也非常的重视。我们国家有一个系列的科研项目叫973计划,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是国家基础科学领域里面可以说档次最高、水平最高的一个计划,它在文物领域里面,第一个973的计划就是做敦煌壁画的保护,就是要研究这些保护材料它到底能不能够耐久,会不会老化,会不会失效,一旦发生老化和失效,我们要怎么处理它们?所以国家也非常重视,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像这样一个项目是好几千万的项目,非常重视。

心理学家给出真相警告说,怀旧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也是大脑一种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神经系统学家紧跟着就发来贺电,认可了怀旧不等于矫情这个说法。来,赶紧给这位神经系统学家加个鸡腿。

等等,心理上的那一关是过去了,可眼睛上的这一关实在为难啊。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你瞅瞅我当年听的那歌、留的发型、还有穿的衣服,怎么都充满了城乡接合部的气息?我是怎么视若珍宝,念念不忘的?而且我还感觉在青少年时期听过的歌,比后来听到的任何歌都更优美动听,这可咋办呀?

其实我们对1222岁听过的歌记忆犹新,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神助攻在给我们撑腰。而之前的那些老歌儿们恰好碰上这个神助攻,搭上了脑神经快速发育的班车,才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记忆痕迹,让我们感叹“那是熟悉的味道~”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