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仓颉篇》有哪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主讲人 朱凤瀚

朱凤瀚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九五”社会发展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

最后更新 2021-12-20
浏览 12
最后更新 2021-12-20
浏览 12
意见反馈
主讲人 朱凤瀚
北京大学

    20世纪初期,在西北的一些汉代遗址里边,开始发现汉简上有《仓颉篇》。最早就是罗振玉。大家知道《流沙坠简》,著录的汉简里的《仓颉篇》。那么这个汉简的出土,开始知道《仓颉篇》大概的情况。

    比较重要的一次《仓颉篇》的发现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的汝阴侯墓,在他的墓里边发现了《仓颉篇》。但是很遗憾,这个墓在我们发现的时候就已经被盗过多次,简也已经见过空气了,所以残败得很厉害。当时出土之后就是残断,大家看到如果照相本都看不清楚之后,只好摹本。那么在双古堆的汉简里边发现了《仓颉篇》,保存的文字达到541个字,那已经使我们大致看到了《仓颉篇》是什么样。

心理学家给出真相警告说,怀旧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也是大脑一种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神经系统学家紧跟着就发来贺电,认可了怀旧不等于矫情这个说法。来,赶紧给这位神经系统学家加个鸡腿。

等等,心理上的那一关是过去了,可眼睛上的这一关实在为难啊。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你瞅瞅我当年听的那歌、留的发型、还有穿的衣服,怎么都充满了城乡接合部的气息?我是怎么视若珍宝,念念不忘的?而且我还感觉在青少年时期听过的歌,比后来听到的任何歌都更优美动听,这可咋办呀?

其实我们对1222岁听过的歌记忆犹新,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神助攻在给我们撑腰。而之前的那些老歌儿们恰好碰上这个神助攻,搭上了脑神经快速发育的班车,才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记忆痕迹,让我们感叹“那是熟悉的味道~”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