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器乐曲目

中国传统器乐的历史悠久。自周公制礼作乐始,金石礼乐之风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雅乐典范。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开始流行吹笙、吹竽、鼓瑟等器乐演奏形式。汉代的鼓吹乐、相和歌,魏晋的清商乐等见证了歌舞伎乐之风的兴起。隋唐之时琵琶演奏达到历史高峰。宋代起,乐器形制丰富,有奚琴、古琴、锹琴、马尾胡琴、火不思、轧筝等,器乐的演奏形式也更加多样,出现了教坊大乐、马后乐、细乐、清乐和小乐器等合奏形式。现今民间留存下来的器乐合奏形式“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潮州音乐”“智化寺音乐”“十番锣鼓”等,于明清时期就已在民间流行。近代器乐的各种题材和形式都是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器乐既有各种乐器的独奏,也有不同乐器组合的合奏与重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本专题集合了700余首古琴、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管子、唢呐等中国传统器乐的经典演奏曲目,不仅满足广大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需要,也向世界提供一种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效途径。它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音乐现象和研究成果,为研究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资料和开阔的学术视野。

    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爆发。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声洞等约100余人牺牲,林觉民、喻培伦等29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图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二:起义中被捕的革命志士像。

    (来源:新华社)